手足口病後之脫甲症

作者:邱綉惠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席捲全球,對人類的影響遠大於17年前的SARS。這兩次的疫情都和病毒突變有關。隨著疫情趨緩,可以稍微鬆口氣,我們今天不談冠狀病毒,來談大家耳熟能詳的“腸病毒”,同樣是病毒突變之後,疾病異於往常的表現。

幾年前,有一陣子,診間常出現家長帶著小朋友來看指甲的問題,情境如下。媽媽拉起小孩的手(如上圖)有點焦慮的問:「醫師,這個是灰指甲嗎?」我看過之後問:「小朋友是不是之前有感染腸病毒?」,媽媽:「是阿,可是大約1-2個月之前的事了,已經都好了,這有相關嗎?」,我說:「這是脫甲症,跟之前腸病毒感染有關,算是一種腸病毒感染晚期的併發症」

什麼是“脫甲症”呢?

“脫甲症”是指近端的甲板與甲根部之間有橫向裂痕,因為是整層裂開,空氣從裂縫進入會導致近端甲板呈現白色,之後甲板會慢慢與甲床分離,最終造成指甲的脫落。

脫甲症是暫時性指甲生長停滯造成,較輕微的生長停滯會導致“指甲橫溝症”,又稱Beau’s line,甲板上出現的橫向凹溝,嚴重到整層甲板裂開則稱脫甲症,兩者的病因相同,僅有嚴重程度不同,常見引起的原因有藥物(如化療藥)、重大的疾病或感染…另有一部分是不明原因的。

引起孩童脫甲症最常見的原因是手足口病–腸病毒的感染,

通常發生在感染腸病毒一至兩個月之後才會慢慢出現,大部分發生在6歲以下的孩童,亦有少數成人患者,不一定是每一隻指(趾)甲都會出現脫甲症,從單一隻指(趾)甲到所有的手、腳趾甲都有可能,研究結果平均出現脫甲症的指(趾)甲數目約4-6隻,雖然這種不尋常的指甲變化會造成患者或家屬的緊張、焦慮,但是其實不用太擔心,大約1-4個月之後等指甲生長組織恢復正常,指甲會慢慢再長出來。

脫甲症和手足口病之間的關連最早在2000年被美國的學者提出,雖然目前脫甲症已經確定和手足口病有關,但詳細的致病機轉仍不是很清楚。目前的研究顯示可能是某些特定的病毒株會造成指甲生長基質的傷害導致暫時性指甲生長停滯引發脫甲症。

台灣本土的研究顯示,2010年曾有“手足口病後脫甲症”的流行,而2010年造成流行的腸病毒和2010年以前十餘年台灣流行過的病毒基因型不太一樣,是經過突變後的腸病毒,這可解釋為什麼在台灣腸病毒是常見的孩童感染症,但“脫甲症”卻是在最近這幾年才出現的晚期併發症,可能是病毒基因突變,引起的疾病表現也異於往常。

「手足口病後之脫甲症」一系列的三部曲


筆者在很早期就診斷出「手足口病後之脫甲症」的案例,當時國內外醫學期刊的相關文獻都還很少,所以就發表一篇個案報告發表在美國皮膚科的期刊 “Cutis”1,

之後又以讀者投書形式發表一篇文章在美國急診科的期刊“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2, 認為「手足口病後之脫甲症」並非罕見,有時甚至是流行性的爆發。

2018 以病毒學為主題的國際期刊”Viruses”有個腸病毒特刊,編輯寫email來邀稿,最終寫了一篇探討「手足口病後之脫甲症」發生機轉的原著文章3。剛好湊成了「手足口病後之脫甲症」一系列的三部曲。

由於指甲有保護甲床的功能,脫甲症這段時間要盡量保持指甲周圍的清潔並避免受傷,約1-4個月之後等指甲生長組織恢復正常後指甲會慢慢再長出來,因此患者及家屬不需過度擔心。

參考文獻: 

1. Chiu HH, Lan CC, Wu CS, Wei KC. Onychomadesis following hand-foot-mouth disease: a case report of two siblings. Cutis. 2016 May;97(5):E20-1(SCI)
2. Chiu HH, Wu CS, Lan CC. Onychomadesis:a late complication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J Emerg Med., 2017 Feb;52(2):243-245. (SCI)
3. Chiu HH, Liu MT, Chung WH, et al. The Mechanism of Onychomadesis (Nail Shedding) and Beau's Lines Following Hand-Foot-Mouth Disease. Viruses. 2019;11(6):522. (SCI)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知道什麼是荔枝椿象皮膚炎嗎?

到底是什麼蟲在咬你呢? Part I - 陰蝨